首页

女王的视频免费观看

时间:2025-05-23 14:34:37 作者: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从“五位一体”新格局到“五大工程”新愿景 浏览量:19033

  中新网楚雄7月31日电 (记者 胡远航 韩帅南)恰逢火把节,有着“中国彝乡 滇中翡翠”美誉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一片火红景象。来自17个国家的20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汇入人海,体验火把狂欢;并近距离了解彝绣、野生菌等特色产业,寻访彝乡“红火密码”。

图为中国·楚雄2024年彝族火把节现场。中新网记者 李嘉娴 摄

  楚雄是中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拥有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故乡、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绿孔雀之乡4张世界级名片。同时也是热情开放的“中国火城”、传承创新的“彝绣之都”、美美与共的“赛装圣地”,火把节、赛装节、野生菌美食节等节庆活动精彩纷呈。

  多彩的民族文化,吸引八方游客前来。刚刚举行的中国·楚雄2024年彝族火把节,设置祭火大典、万人左脚舞撒火把狂欢、非遗展示、彝绣动态展、拳王争霸赛、彝族摔跤表演、爬油杆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邀游客在“清凉一夏”中感受“火热”。单日最高接待游客量超34万人次。

  置身活动现场,加拿大搜罗传媒总经理陈林被火与舞的海洋所震撼。“熊熊燃烧的火把,打跳不断的人群,展现彝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陈林称。

图为模特展示彝族服饰。中新网记者 李嘉娴 摄

  在楚雄,和火把一样夺目的还有当地的彝绣。楚雄彝绣拥有1700多年历史,具有文化深厚、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浓郁的独特风格。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楚雄彝绣实现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再到“指尖产业”的转变,成长为亿元级产业,登上北京时装周、上海时装周、纽约时装周、米兰时装周等国内、国际舞台。

  参观完楚雄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下称“中心”),喜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本《留学生新闻》副总编龙丽华,忍不住入手一只彝绣包。和中心的大多数产品一样,这个包由专业人员设计,再由脱贫帮扶车间的绣娘绣制完成。

  楚雄州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俣介绍,为助推彝绣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楚雄州成立工作专班,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彝绣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等政策体系,构建品牌化、产品化、标准化、数字化、普惠化、人才化的产业体系,形成“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发展格局。2023年,当地彝绣产业产值达10亿元;培育绣娘5.7万名,带动2000多名残疾人绣娘就近就业。

  “了解到楚雄彝绣的发展源自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业、个人多个层面的努力,我觉得很感动。”龙丽华说。

图为工作人员介绍南华野生菌产业大数据平台。中新网记者 李嘉娴 摄

  菲律宾《商报》编辑陈埏卫注意到,和彝绣产业一样,楚雄野生菌产业、果蔬产业也实现产品线上交易、可视化大数据中心等建设。

  在有着“中国野生菌之乡”美誉的楚雄州南华县,野生菌产业大数据平台不仅能呈现主要菌类价格区间、成交量、交易额等数据,还实现重点产区环境监测等功能。2023年,该县菌产业综合产值已达61.7亿元,带动12万民众人均增收2800元。

  在“冬早蔬菜之乡”“南繁育种天堂”楚雄州元谋县,建有集农业大数据采集、数据交换、预处理、数据分析与应用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大数据中心,引领当地智慧农业发展。

  “大数据的运用,有效提升产业链的整体运营效果。”陈埏卫表示,乐见当地特色农业取得更好发展。(完)

【编辑:李岩】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陕西省森林资源管理局全面推进标准化基层林场建设

进入第三节,两队分差始终维持在5分上下。末段,崔永熙再次登场。末节争夺,崔永熙在犯规后被换下。决胜时刻,76人队发球失误,开拓者队锁定胜局。

中国财长:中国财政可以实现收支平衡

近年来,共建“一带一路”项目与南非发展战略对接,中国企业在南非建设运营的德阿风电项目为当地居民提供清洁可再生能源,照亮30万户家庭;中国企业投资建设的现代化家电产业园提升了当地制造业水平,将“南非制造”推向全球市场。南非《非洲时报》总编辑马哈沙·兰佩迪感慨地说,南非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进步等方面获得了中国的有力支持帮助。

暴雨致广东平远县约1.25万人受灾,道路塌方近千处

陈士华同时指出,汽车是当前经济表现亮眼的行业,是工业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从1-2月运行情况看,乘用车和商用车继续保持平稳运行,新能源汽车和汽车出口延续良好表现。趋势上看,我国经济总体仍延续扩张态势,企业预期相对稳定。

金庸百年诞辰:笑傲杭州“江湖”

在现代社会,“三农”发展的方向和路径越来越与外部大势紧密相连,联结越紧密,外部性就越强,受宏观经济形势、地方发展驱动、社会治理结构以及国内外合作与博弈等的影响也就越大。

强信心 促发展丨谋定发展路线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五是建设新学科。引导高校适应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健全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供需适配的机制。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